原則二:氫氣、氧氣要分流
相信許多讀者朋友最開始聽到「氫氣」的直覺反應都是:你是在說灌氣球、會爆炸的氫氣嗎?
沒錯,氫氣是可燃氣體,但氫氣要燃燒爆炸需要滿足三個必要條件:
1. 在相對狹小的密閉空間
2. 要有氧氣混合
3. 需要遇到高溫
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體積濃度是4%~75%,意思就是氫氣濃度過低(<4%),火藥不足無法燃燒;氫氣濃度過高(>75%),氧氣濃度過低,助燃物不足,無法燃燒。
在外部空間裡面,氫氣濃度要達到 4% 是很困難的,因此不用太過擔心氫氣燃燒的問題;但在狹小的密閉空間中(如機器內部),如果氫氣跟氧氣是混合的,那就會落入氫氣可燃燒的體積濃度範圍,使用起來就有危險。
再次強調,純氫氣是不會燃燒的,一定要在密閉空間中與氧氣混合才會產生風險;因此稍微有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氫氣氧氣不該在機器內部合流,產生不必要的風險,那究竟市面上怎麼會有強調氫氣氧氣混合的機器呢?根據了解,這類型的機器因為技術的受限,「無法」將電解水後產生的氫氣跟氧氣在機器內部做分離,只好宣稱氫氣氧氣混合吸才不會導致缺氧,這絕對是嚴重的誤導,我們都知道空氣中本來就存在 20% 的氧氣,透過鼻吸管做氫呼吸,對氧氣的濃度影響是非常微小的。
退一步講,就算想要同時呼吸氫氣跟氧氣,也應該選擇機器內部氫氣、氧氣分流的機種,在外部透過管線接起來才對,這樣才是安全的氫呼吸呀!
原則三:聯合吸氫氣與飲用氫水
目前人體要吸收氫氣的主要途徑有三種:
1. 吸氫氣
2. 喝氫水或其他含氫飲料
3. 皮膚浸泡氫水
而目前學術論文發表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針對吸氫氣與喝氫水的方式,日本研究發現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消費者能選擇可同時氫呼吸與喝氫水的產品。
根據日本研究發現,同時吸氫氣與喝氫水組別,對於健康保健的效果遠勝於只喝氫水的組別,除此之外,美國 FDA 2015年的官方回函明確指出,氫水的製程應該是先製造高純度的氫氣(99.995%)後,再透過物理方式溶進水中,這樣才能確保氫水就是 「氫氣」加「飲用水」,不會像便宜的氫水杯(水素水杯)在製造氫水的過程中,因化學變化導致有毒的氯氣、臭氧或重金屬殘留水中。既然安全有效的氫水,也是要先產生高純度氫氣,那麼強烈建議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以「高純度氫氣機」為優先,不只可以氫呼吸,也可以將產出氫氣加入飲用水中,成為真正好的氫水。
原則四:使用次數比氣量更重要
市面上的氫氣、氫氧機除了純度最重要之外,再來氣量也是許多廠家訴求的重點,有些廠商甚至明示、暗示告訴消費者吸大氣量的機種才能達到「療效」。首先,我們還是要提醒,氫氣目前的價值在於保養與保健,不能宣稱療效,再來就是所謂的「大氣量」氫氣、氫氧機是否真的有優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氫氣進入體內的路徑。呼吸的氫氣,會透過肺泡微血管做氣體交換溶進血液中,再透過大循環至全身,血液的主成分是水,因此跟水一樣,能溶入的氫氣的量是有限的(達飽和),所以氣量大小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液中氫氣含量達飽和所需時間的快慢。呼吸氫氣的氣量越大,達飽和所需的時間就越短,但並不會因爲氣量越大而提升氫氣在血液中的飽和濃度。
進行氫呼吸保健,每日使用次數才是關鍵。原因在於氫氣極小與極強的擴散性,會自然排出體外,換句話說早上吸在多、氣量在大,到了中午甚至晚上,其實也所剩無幾;因此就跟吃飯一樣,吸氫氣要「少量多餐」才是最正確的使用方式,讓身體隨時充滿氫氣來保護我們的細胞。要提升每日「氫呼吸」的次數,反而小氣量的機種因為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等方便移動的特性,相較於笨重的大氣量機器,有著明顯的優勢。
換言之,若你每天可以氫呼吸的時間很短,或許可以考慮選購較大氣量的機種,但相對的產品售價就高出不少;但若你每天可以有 1 小時以上的時間進行氫呼吸,那麼其實小氣量機種就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也比較經濟實惠。